困境中的抉择
五虎山煤矿面对全面停产的严峻事实,在经营指导思想上,跳出了单一煤炭生产的传统思维定式,确立了多业并举的发展战略。
五虎山煤矿曾是年产量突破200万吨、机械化程度达到96.2%,并获得部特级质量标准化矿井、国家行业二级企业等38种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的先进企业。全矿现有职工3976人(不包括集体工、离退休人员)。由于铁路运力不足及煤炭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个被煤炭部领导誉为大西北煤炭战线一枝花的大型矿井,于1992年10月7日被迫全面停产,一整套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系统陷于瘫痪,经济效益锐减,职工收入大幅度降低,职工家庭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停产后,全矿职工人均月收入减少132元,其中采掘一线职工减少187元。人均月生活费在80元以下的特困户有222户,80—100元的困难户有348户,家庭因天灾人祸造成特困的有41户。不少人情绪低落、悲观失望,各项工作处于困境之中。面对严峻的停产现实和全矿近25000名职工、家属的吃饭问题,矿党政领导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式,换个角度考虑问题,才能使企业在转轨变型中走出低谷,摆脱困境。于是他们确定了“以生产经营小窑煤为主,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第三产业”的指导思想。一方面,大力开办小煤窑,进行生产自救。他们先后把采、掘、机、运、通等凡具备开采能力的单位,全部实行切块经营;另一方面,大搞煤炭深加工和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第三产业,努力实现产业、产品结构战略性转移。矿党政领导不等、不靠、不要,不怨天尤人,带领全矿干部职工顽强拼搏,二次创业,自救自强,张于探索出了一条适合矿情的谋生存、求发展的新路子。仅仅3年的时间,五虎山煤矿就迎来了希望的曙光。
山重水复拓新路
五虎山煤矿的党政领导带领全矿职工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采取内引外联、滚动发展的方式,经过近3年的努力,先后建起了几个大项目:
1、地毯厂。利用矿上废旧材料和矿第二小学空闲教室,成立了地毯厂,当年就为矿上安置富余女工378名。迄今为止,已分流女工500多名,形成年织地毯32000平方英尺的生产能力。
2、砖瓦厂。在没有资金建砖窑的情况下,用土办法建起2座简易小砖窑,并自行研制了粉碎机、搅拌机、卸坯机等专用设备。1995年进行了技术和设备改造,扩建了场地,建成了一个20门的轮窑。扩建后的砖厂,可形成年产800万块红砖的生产能力,年产值可达80万元,分流富余职工80人。
3、那里沟无烟煤矿。大矿转产经营小窑煤之后,他们充分利用矿上的部分闲置设备,积极与阿盟巴彦浩特镇合营开采无烟煤,于1995年10月建成那里沟无烟煤矿,转岗分流职工15人,年生产能力为9万吨,当年产值就达120万元。阿盟有关部门表示,愿与五虎山进一步扩大联合开采无烟煤的规模。
4、洗煤厂。1994年他们自筹资金与矿务局总机厂共同建成了一个年入洗量为10万吨的小型洗煤厂,同时又建成了由6座焦炉组成的小焦场,主要是为了消化洗煤厂的煤泥。目前,已分流富余职工160余名。1995年该洗煤厂产值已达到650万元,利润突破200万元。他们又于1995年自筹519.1万元资金,办起了第二个规模更大的年入洗量为30—40万吨的洗煤厂,该厂采用世界上最先进的洗煤设备,预计今年4月份投产,可洗普通设备无法洗选的五虎山矿1、2、4层的低硫煤,该厂与10万吨洗煤厂总计年产精煤15至18万吨,年利润可达1050万元。
5、焦厂。为了拓宽经营范围,他们利用煤炭资源,走煤炭深加工的路子,自筹资金,自行施工,建起了年产2万吨的焦化厂,用以消化40万吨洗煤厂的煤泥。1995年产值达116万元,利润48万元,预计今年利润可突破126万元。
6、炼铁厂。他们聘请西安冶金研究院、包头科协、包钢、乌海等地的专家、教授任顾问,利用自产焦炭办起了一个年产生铁4500吨的炼铁厂,安置富余人员100多名。该厂于1995年8月8日投产,当年利润24万元,预计1996年可达80万元。为了保证炼铁厂的原料供应,他们在固阳县开办了一座铁矿石矿,其成本要比乌海地区的矿石每吨少20元左右,而且运回本地的车皮又非常容易解决,使得从原料的生产到销售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7、现代化大型养猪场。经过市场调查,他们于1995年初筹建了一个年存栏5000口、出栏1万口生猪的现代化大型养猪场,并聘请了宁夏农牧学院教授、全国著名养猪专家乔巨才,猪病防治专家强一贤教授和饲料专家崔慰贤教授作为养猪场的常年顾问。目前,存栏数为1700口的一期工程已建成。于1995年8月18日购进的第一批50头母猪、4头公猪,长势良好,并陆续产仔300多口;同期入栏的400口仔猪,已于今年元旦前出栏并屠宰,作为节日福利给全矿职工每人分得10斤猪肉。预计1996年可创利润35万元,现已为矿上分流职工30人。待三期工程全部完成后,猪舍总面积可达7344平方米,届时年生产生猪可满足乌海地区30多万人口所需肉食量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还与巴盟五原套海镇联办了粮食饲料加工厂,属养猪配套项目。
以上项目总产值1993年为17万元,1994年就猛增到162万元,1995年提高到1100万元,预计1996年可达到5000多万元,将超过五虎山矿现有生产经销小窑煤的产值,从而实现产业产品结构历史性的转变。
此外,五虎山矿还成立了农林开发公司,在黄河沿岸的沙滩上垦荒,种植了果树、药材、粮食、蔬菜,建起了羊圈、兔舍等;还办起旅馆,成立了工艺美术服务部,建起了一排“店铺式”商业租赁柜台……。一大批项目已经收到可观的经济效益。他们以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单位、职工因地制宜,办起了电器维修部、商店、饭馆、书屋、发廊、电话亭、浴池等,扩大了职工的就业门路,增加了职工的收入。截止目前,全矿共分流富余职工1600多人,占职工总数的31.03%。
人的因素第一
五虎山煤矿之所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困境中迈出可喜的一步,人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首先是矿领导班子在困难面前不惊慌、不气馁,正确地分析和认识面临的形势,以对国家、对企业、对职工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时地做出了发展多种经营、大办第三产业、进行第二次创业的正确的战略决策。二是有一大批廉洁奉公、吃苦在先、牺牲在前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特别是在个人利益得失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员表现出了自我牺牲精神。比如在分流人员时,矿纪检委书记首先把自己的女儿和儿媳从机关科室减下来,分流到地毯厂;矿财务科长在组合财务科时,首先把自己的爱人减掉。矿领导在安排就业时,优先安排70多名特困户职工子女和待业青年,不仅使他们与固定工同工同酬,矿上每年还要拿出20多万元进行补贴。共产党员吃苦在先、牺牲在前的精神,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鼓舞了全矿职工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斗志。三是全矿上下,干部职工有一种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精神。比如炼铁厂厂长刘建平在建厂期间经常十天半月不回家,同工人吃住在一起,干在一起,孩子住了院,也没顾上去照料一下。养猪场场长蔡占元同志带病坚持工作,在生产的最关键时期,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体重就下降了10多斤。他干一行爱一行,虚心向专家请教,在实践中刻苦钻研,由一个采煤工变成了养猪专家。一位老职工在回顾了这两年全矿所走过的历程后,深有感触地说:“党员干部带头,大家就觉着有奔头。千难万难,人心齐了就不难。”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是否“确认”跳转到登录页?